网络体系结构
体系结构分类
OSI七层协议
从上到下分别是:
- 应用层
- 表示层
- 会话层
- 传输层/运输层
- 网络层
- 数据链路层
- 物理层
TCP/IP的体系结构
- 应用层(各类应用访问协议)
- 运输层(TCP和UDP)
- 网际层(IP)
- 链接层(网络接口层)
五层协议体系结构
- 应用层
- 运输层
- 网络层
- 数据链路层
- 物理层
应用层协议
- HTTP
- HTTPS
- Telnet
- SMTP:简单邮件传输协议
- POP3:邮局协议版本3
- IMAP:Internet消息访问协议
- DHCP
- BOOTP
- TFTP
- RADIUS:远程用户拨号认证系统
- SNMP
- NTP:网络时间协议
- SOCKS
- DNS
- SSL:加密套接字协议层
- SLP:服务定位协议
表示层协议
会话层协议
- LDAP:轻易级目录访问协议
- SS7:7号信令系统
- DSMCC(MPEG):数字存储媒体命令和控制
传输层协议
- DVMRP:距离向量多播选路协议
- TALI:传送适配层协议
- Mobile IP
- TCP
- UDP
网络层协议
- IGMP: 多播的Internet组管理协议
- BGP:边界网关协议
- ARP:地址解析协议
- RARP:反向地址解析协议
- ESP:安全加载封装
- AH:认证协议头
- NARP:NBMA地址解析协议
- ICMP: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
- IMGP:因特网组管理协议
- RSVP:资源预留协议
- RIP:距离向量路由协议
- RIPng:IPv6下的RIP
- HSRP:热备份路由协议
- OSPF:开发最短路径优先
- IS-IS: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的路由协议
- VRRP:虚拟路由冗余协议
- EGP:外部网关路由协议
- IDRP:域间路由协议
- IGRP:动态距离向量路由协议
- EIGRP:增强动态距离向量路由协议
- X.25:是一种传统的广域网通信协议,主要用于通过公共交换数据网络(PSDN)进行数据传输。它在OSI模型的网络层(第三层)和数据链路层(第二层)上起作用
- IP
2.5层协议
- MPLS:多协议标签交换,一种用于加速和控制网络流量的机制,它在OSI模型中处于第二层(数据链路层)和第三层(网络层)之间,通常被称为“2.5层”协议。结合了第二层和第三层的优势,提供了快速转发、流量工程、VPN支持和QoS等多种功能,广泛应用于现代网络基础设施中。其核心作用在于通过标签交换优化数据包的传输路径,提升网络性能和灵活性。
链路层协议
- L2F:第二层转发协议
- PPTP:点对点隧道协议
- L2TP:VPN第二层通道协议
- SLIP:串行线路IP
- CSLIP:压缩的SLIP
- ATMP
- LACP:链路汇聚控制协议 802.3ad
- PPP:点对点
- PPPoE:以太网上的点对点
- SDLC:同步数据链路控制
- 802.1D:冗余链路STP
- 802.1W:快速STP
- 802.1Q:VLAN
- 802.1X:认证系统
- 802.1p:Qos流量优先级
- 802.1g:远程网桥
- 802.5:令牌环网(已淘汰)
- 802.8:FDDI网(已淘汰)
- 802.11:CSMA/CA协议
- X.25:是一种传统的广域网通信协议,主要用于通过公共交换数据网络(PSDN)进行数据传输。它在OSI模型的网络层(第三层)和数据链路层(第二层)上起作用
物理层协议
- 802.11a:5GHz,未应用
- 802.11b: 2.4GHz, 11Mb/s
- 802.11g:2.4Ghz,54Mb/s
- 802.15:蓝牙技术
- 802.16:固定宽带无线,LMDS
- 802.17:RPR弹性分组环
- PSTN
- FR
- X.25
- ADSL
- HFC
- PLC
- SDH
- DWDM
- LMDS
- GPRS
- 3G
- DBS
- VAST
- ……
💬 评论 (0)
分享你的想法和见解
请 后发表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!